學名:Sauropus spatulifolius Baill. 科別:大戟科.
別名:龍舌葉.龍味葉.龍利葉.牛耳葉。
產地:中國原產.台灣零星引進栽培。
採集加工:夏.秋採葉.花.鮮用或曬乾備用。
性味:(葉)味甘.淡.性平。
功能:清熱.化痰.潤肺.通便。(花)止血。
學名:Sauropus spatulifolius Baill. 科別:大戟科.
別名:龍舌葉.龍味葉.龍利葉.牛耳葉。
產地:中國原產.台灣零星引進栽培。
採集加工:夏.秋採葉.花.鮮用或曬乾備用。
性味:(葉)味甘.淡.性平。
功能:清熱.化痰.潤肺.通便。(花)止血。
學名: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科別:杜仲科.
別名:扯絲皮.思仲.石思仙.檰.絲棉皮.玉絲皮.亂銀絲.鬼仙木.
產地:中國特產.台灣1973引種栽培。
採集加工:生長十年以上始可剝皮。為了保護資源.一般採局部剝皮.可使植株繼續生長。將剝下的樹皮以
內面相對平疊放置.外加稻草包圍.壓緊使它發汗.經6~7天後.內皮成黑褐色.取出壓平曬乾.在削
去部分外層。夏秋間採葉.曬乾備用。
學名:Foeniculum vulgare Mill. 別名:繖形科.
別名:回香.香絲菜.小蘹香.小茴仔。
產地:特產於台中縣清水.沙鹿一帶.其他地區零星栽培。
採集加工:夏季採成熟果實或根.曬乾備用。春季採莖葉.當蔬菜鮮用或曬乾備用 。
性味:(果實)味辛.性溫。(根)味辛.甘.性溫。(莖.葉)味甘.辛.性溫。
功能:(果實)散寒止痛.行氣和胃。(根)溫腎和中.行氣止痛。(莖.葉)祛風.順氣止痛。
學名:Ajuga bracteosa Wallich 科別:唇型科
別名:八正草.百症草.散血草.筋骨草.地膽草.石灰菜.白尾蜈蚣.九味一枝蒿.止痢蒿。
產地:全境平野至中海拔山區之農園.路旁。
採集加工:全年採全草.洗淨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草)味苦.性寒。
功能:清熱.涼血.止血.解毒.消腫。
用於:肺熱咳血.肺炎.扁桃腺炎.咽喉炎.喉痛.肝炎.牙痛.乳癰.腹痛.腹瀉.金瘡.腫毒.跌打損傷.毒蛇咬傷。
民間方例:
學名:Magnolia liliflora Desr. 科別:木蘭科
別名:望春花.木笔花.木蘭花.紫玉蘭.杜春花。
產地:台灣引進藥用.觀賞栽培。
採集加工:1~2月採未開放的花蕾.將花蕾曬至半乾.堆起待內部發熱後.再曬至全乾。
立夏至夏至.剝取老樹皮.堆成堆.上面用稻草覆蓋.使它〝發汗〞.取出曬乾。
性味:(花蕾.樹皮)味辛.性溫。
功能:(花蕾)祛風散寒.通肺竅。(樹皮)溫中下氣.化濕行滯。(代用厚朴)
用於:(花蕾)頭痛.鼻塞.急慢性鼻竇炎.過敏性鼻炎.齒痛。
學名:Ampelopsis japonica (Thunb.) Makino. 科別:葡萄科.
別名:山地瓜.野紅薯.鵝抱蛋.白根.王瓜藤.山葡萄秧.五爪藤。
產地:台灣新紀錄品種.張春霖先生採集于大甲溪河床沙地草叢中。
採集加工:野生品春秋採挖.洗淨剝去外皮.縱剖兩瓣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塊根)味苦.性平。
功能:清熱解毒.消腫止痛。
用於:支氣管炎.赤白帶下.痔漏。
外治:瘡癤腫毒.淋巴結結核.跌打損傷.燒.燙傷。
學名:Elaeagnus pungens ‘macrocarpous’ 科別:胡頹子科.
別名:牛奶子.半春子.半含春.石滾子.四棗.柿模.羊奶奶.甜棒棒。
產地:台灣零星引進栽培。
採集加工:夏季採葉。全年採根。立夏果實成熟時採果。分別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果實)味酸.澀.性平。(根)味酸.性平。(葉)味微苦.酸.性平。
功能:(根)祛風.利濕.消積.利咽.止咳.止血。(果實)消食止痢。(葉)止咳平喘。
用於:(根)傳染性肝炎.小兒疳積.風濕關節痛.咯血.吐血.便血.崩漏.帶下病.跌打損傷。
學名: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) Merr. 科別:五加科.
別名:白簕.白刺根.刺三甲.刺三加.三葉五加.簕鈎菜.鵝掌簕.苦刺根。
產地:台灣零星引進栽培。台灣也有類似植物「台灣三葉五加」。
採集加工:全年採全株或根。夏季採葉。分別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株.根.葉)味苦.澀.性涼。(嫩枝葉)味苦.辛.性微寒。
功能:(全株)清熱解毒.祛風除濕.散瘀止痛。
用於:黃疸.腸炎.胃痛.風濕關節炎.腰腿痛。
外治:跌打損傷.瘡癤腫毒.濕疹。
學名:Ilex kudingcha C. J. Tseng. 科別:冬青科.
別名:苦丁茶冬青.苦燈茶.雲霧茶.一葉茶.一葉青.長壽茶.萬承茶。
產地:產於中國大陸。台灣僅零星栽培。
採集加工:全年採嫩葉.如製茶葉般精製而成。
性味:(葉) 味苦.甘.性涼(寒)。
功能:清熱解毒.祛暑.清利頭目.生津止渴.消食化痰。
用於:風熱頭痛.熱病煩渴.目赤.齒痛.耳鳴.咽喉炎.痧病.急性胃腸炎.食滯腹痛.瘧疾。
學名:Psoralea corylifolia Linn. 科別:豆科.
別名:破故紙.和蘭莧.胡韭子.故紙子。
產地:台灣引進栽培。
採集加工:秋季果實成熟時.割下果穗.曬乾.打下種子.除去雜質。
藥理作用:
1.初步試 驗.補骨脂揮發油有抗癌作用;補骨脂乙素對肉瘤180 (S180)有抑制作用。
2.補骨脂乙素在體外100mg/ml有抑制Hela細胞的作用.補骨脂乙素在離體豚鼠心上有明顯地增加冠脈
血流量作用。
學名:Pratia nummularia (Lam.) A. Braum & Asch 科別:桔梗科.
別名:老鼠拉秤錘.銅錘草.罵補神.地茄子.烏金鐘.翳子草.地扣子.珍珠癀.普拉特草.白麗蒂雅草 。
產地: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林陰處.疏林下.路旁草叢中。
採集加工:春.秋間採全草.洗淨.曬乾備用。7~9月採果實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草).味辛.苦..性平。
功能:(全草)清熱.解毒.活血.散瘀.祛風.利濕。(果實)順氣.化痰.消瘀.消積。(孕婦忌服)
用途:肺虛久咳.胃痛.風濕關節痛.跌打損傷.乳癰.乳蛾.無名腫毒。
(果實)治:月經不調.白帶.遺精.疳積.癰腫.金瘡出血。
學名:Abelmoschus sagittifolius (Kurz) Merr. 科別:錦葵科.
別名:五指山參.接桐花.野棉花.紅花馬寧.小紅芙蓉.野芙蓉.
產地:台灣無分佈.僅零星栽培供藥用或觀賞種植。
採集加工:秋.冬採收。挖根.洗淨.切片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株)味甘.性涼。
功能:滋養強壯.清熱解毒.滑腸潤燥.排濃拔毒。
用於:神經衰弱.氣虛.頭暈不眠.肺結核.肺燥咳嗽.腰腿痠痛.關節疼痛.胃痛.腸炎.大便不通.產後便秘。
(葉)治:癰瘡腫毒。(種子)治:耳聾.水腫.便秘.乳汁不足。
學名:Saxifraga stolonifera (Linn.) Meerburg 科別:虎耳草科.
別名:石荷葉.金絲荷葉.金線吊芙蓉.耳聾草.老虎耳.錦耳草.石丹藥.耳朵草.
產地:早年由華南引入.現已自生於山區陰濕處或藥用栽培。
採集加工:全年可採.鮮用或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草)味苦.辛.性寒.有小毒。(孕婦禁用)
功能:清熱.涼血.消腫.解毒.
用於:中耳炎.外耳道炎.小兒發熱.肺癰.咳嗽.咳血.百日咳.風火牙痛.耳廊潰爛.凍瘡.濕疹.皮膚搔癢.
癰腫疔毒. 毒蟲螫傷.外傷出血。
民間方例:
學名:Ficus septica Burm. F.. 科別:桑科.
別名:大冇樹.大葉榕.豬母舅樹。
產地:全境平野至山麓曠野.溪谷.疏林.路旁.林邊自生。
採集加工:全年可採.挖根.切片.曬乾備用。葉.果實亦供藥用。
功能:(根)解魚毒及食物中毒。葉乳汁及果實有瀉下及催吐作用。
用於:(根)毒魚咬傷。(葉乳汁.果實)治便秘。
用量:果實2~5錢。根:3錢~1兩。
參考資料: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(2)南天.台灣民間藥(1)高木村。
學名:Sedum sarmentosum Bunge. 科別:景天科.
別名:狗牙半支.肝炎草.土三七.瓜子蓮.石指甲.鼠牙半枝蓮.養雞草.狗牙齒。
產地:台灣引進藥用栽培。
採集加工:全年可採.洗淨.鮮用或曬乾備用。
藥理作用:(一)垂盆草苷對肝臟的糖代謝和能量代謝有促進作用.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。
(二)垂盆草苷能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轉氨酶。
性味:(全草)味甘.微酸.性涼。
功能:清熱解毒.消腫排膿.退黃。
學名: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. 科別:報春花科.
別名:赤腳草.紅根排草.紅筋草.血絲草.泥鰍菜.百煎草.紅梗草.黃雞腳.黃鱔草.矮桃草.散血草。
產地:本省產在北部郊野.低窪地或河川旁潮濕地帶。
採集加工:夏.秋採收.洗淨.切段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全草)味微苦.澀.性平。
功能:清熱.利濕.活血.散瘀.止血.調經.理帶。
用於:目赤腫痛.結膜炎.感冒.咳嗽咯血.肝炎.黃疸.乳腺炎.風濕關節炎.跌打損傷.疳積.瘧疾.腸炎.痢疾.
學名:Ginkgo biloba L. 科別:銀杏科.
別名:白果.公孫樹.白果樹.飛蛾葉.鴨腳子.鴨腳樹。
產地:台灣早期引進藥用.觀賞栽培。
採集加工:秋季採葉.曬乾備用。秋冬間種子成熟後採收.除去肉質外種皮.洗淨曬乾。
性味:(種子)味甘.苦.澀.性平。有毒。(葉)味苦.甘.性平。有毒。(根或根皮)味甘.性平。
功能:(種子)斂肺氣.定喘咳.澀精.止帶.縮小便。(葉)活血止痛.益氣斂肺.化濕止瀉。(根)益氣補虛。
用於:(種子)支氣管哮喘.慢性氣管炎.肺結核.淋症.尿頻.遺精.白帶。
(葉)治胸悶心痛.心悸.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.血清膽固醇過高症.咳嗽痰喘.帶下病.瀉痢。
學名:Ilex cornuta Lindl. ex Paxt. 科別:冬青科.
別名:功勞葉.苦丁茶.老鼠刺.羊角刺.貓公刺.六角茶.六角刺.八角刺.鳥不宿.鵝掌竻.
產地:原產於中國大陸.台灣零星引進栽培。
學名: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 科別:忍冬科.
別名:公道老.馬尿騷.大接骨丹.續骨草.木蒴藋.白馬桑.野楊樹.鴨腳風。
產地:原產中國大陸.台灣零星引進藥用栽培。
採集加工:夏.秋間採收.曬乾備用。
性味:(莖枝)味甘.苦.性平。 (根)味甘.性平。 (葉)味苦.涼。(孕婦忌服.)
功能:(莖枝.根)祛風.利濕.活血.止痛。(葉)活血.行瘀.止痛。(花)發汗.利尿。
用於:(莖枝)風濕筋骨痛.腰痛.水腫.風疹.癮疹.產後血暈.跌打腫痛.骨折.創傷出血。
(根)治:風濕關節痛.痰飲.水腫.泄瀉.黃疸.跌打損傷.燙傷。
學名:Allium hookeri Thwaites. 科別:百合科.
別名:大葉韭菜.大葉韭.麗江野蔥.
產地:原產中國西南部海拔1500~4000公尺的濕潤山坡或林下或栽培。台灣無分佈.僅零星引進栽培。
功能:(全草)理氣.寬中.通陽.散結.消腫.止痛。
※寬葉韭菜除葉.花可食用外.其根風味更佳.像極了人參。在中國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吃寬葉韭.主食其根部
為主。目前台灣已有業者引進栽培.並配合藥膳餐廳.推出油炸寬葉韭根.寬葉韭水餃.寬葉韭炒魷魚等特
殊美食藥膳.聽說想嚐鮮還得先預約呢!
參考資料:中國中藥資源志要(科學).民生報-寬葉韭報導。